重大突破

南京分院发布系统研究所三季度科研亮点工作

  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光所承担重要任务10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全称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紫台是卫星的首席科学家单位,甘为群研究员担任卫星首席科学家。紫台还牵头研制了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载荷和科学应用系统。南京天光所章海鹰研究员作为主任设计师领衔团队研制了全日面矢量磁像仪,成为我国第一台空间太阳磁场测量设备。 

  南京古生物所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发表于《自然》由南京古生物所、长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院所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对陕南地区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深入研究,对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给予了全新解读,提出该生物并非原来厘定的后口动物而更可能是蜕皮动物,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张华侨研究员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 

  南京土壤所参与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综合科学考察顺利完成8月中旬,由南京土壤所、东北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黑土研究优势单位的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综合科学考察工作顺利完成。此次科考共历时近一个半月,途经包括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区和7个中科院先导专项示范区在内的116个县市,累计里程近10万公里,共计调查了805个土壤样点,获取了黑土层厚度、硬度、水分、pH等原位监测数据、4000余份调查问卷和上万张科考照片。此次科考为保障我国黑土地耕地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南京地湖所在我国湖库河流水体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及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南京地湖所张运林研究员团队对近20年来我国湖库河流水体二氧化碳通量开展研究,系统分析了其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人口聚集区,人类活动强度对湖库河流水体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领域权威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 

  南京天光所研制的云南大学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顺利通过出所验收。该望远镜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较大通光口径、大视场、多通道高精度测光巡天。望远镜主镜口径1.6米,全视场3.14平方度,配置三台大靶面拼接CCD相机,可同时在三个波段对夜空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拍摄宇宙天体运动变化的彩色纪录片,并实现对各类候选天体的快速分类与证认,破解现有巡天设备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目前,该望远镜已运抵云南丽江天文观测站进行安装。 

  苏州纳米所自主研发的高效大功率深紫外LED技术成果成功转化苏州纳米所孙钱研究员团队聚焦冷链消杀装备,通过第三代半导体AlGaN材料质量的提升、器件结构的创新及核心工艺的突破,成功将深紫外LED的效率、功率及寿命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苏州纳米所已将蓝宝石衬底AlGaN基倒装结构高效深紫外LED和硅衬底AlGaN基垂直结构大功率深紫外LED的技术专利作价1200万元转让给企业,并建立了深紫外LED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强研发和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为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苏州医工所在电化学/荧光双模传感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团队设计出一种基于手拉手DNA纳米结构的组装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亚甲基蓝和红色荧光碳量子点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针对循环肿瘤DNA的电化学/荧光双模传感器。这种双模传感器设计新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扩展性强,能够为核酸分析及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工领域顶级期刊《化学工程学报》(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赣江创新院稀土资源全球分布与开发潜力研究取得进展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目前全球稀土储量难以满足低碳转型和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稀土资源迫在眉睫。为厘清全球稀土矿现状及未来开发潜力,赣江创新院深入分析了全球稀土供应国未来的稀土发展规划,开展了稀土资源的全球分布与开发潜力评估研究,评估了全球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潜力,并识别出中国在稀土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和矿业投资的对象。目前评估工作已完成,相关战略合作方案正在起草中。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