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紫台绘制银河系旋臂“高清画像”

  □ 本报记者 蔡姝雯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刊发文章“天文学家正在重绘我们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发现本地臂”“精确描绘银河系旋臂新图景”以及“首次提出银河系复杂结构的新观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突出介绍了该团队绘制的最新银河系旋臂结构图。

  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有多条旋臂。假如给银河系绘制一幅“画像”,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和旋涡,由包含旋臂的银盘、中心凸起的核球和银晕部分组成。

  上世纪50年代初,叶凯士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银河系中太阳附近的旋臂结构:猎户臂、人马臂和英仙臂。由于猎户臂(也称猎户刺)的内边缘栖息着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因此又被称为本地臂。事实上,当时发现的本地臂只有零星物质存在,甚至完全可以忽略。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太阳系本身位于旋臂深处,从而导致科学家在观测多重旋臂结构时在视线方向上有所重叠。因此,银河系旋臂结构的精确测定一直是天文学上的老大难问题。

  多年来,徐烨团队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工作。他们与国际同行合作基于脉泽高精度天体测量研究银河系旋臂结构的系列研究工作,曾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该领域的“新纪元”和“里程碑”,被《科学》杂志评价为“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太阳附近的旋臂结构”。

  此次,他们又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欧空局盖亚(Gaia)空间天体测量卫星项目两次公开释放的数据,对银河系旋臂结构、运动学及演化开展深入的研究。

  他们及时跟进分析了盖亚卫星大质量恒星的高精度视差和自行数据,并综合前期脉泽视差高精度测量研究结果,系统研究了这两类旋臂示踪天体在银盘上的分布,绘制了迄今最精确、最细致的银河系旋臂结构图。首次将部分旋臂从北天延伸至南天,更细节地描绘了旋臂间的次级结构。

  他们发现,本地臂延伸长度至少为25000光年,其上分布了大量的大质量恒星,更类似于主旋臂的特征。这彻底排除了天文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只是由零星物质组成的微弱的刺结构的观点,同时意味着本地臂“崛起”为银河系的一条新旋臂。他们还发现银河系旋臂的不均匀性以及大质量恒星与其它天体的运动差异,从而更好地限定了银河系的基本参数。

  此外,团队还利用盖亚卫星数据搜寻和证认新的星团,并利用星团的分布、运动和回归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银河系旋臂的演化。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上,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率先提出并证实银河系不是单纯由宏伟的、规则的螺旋形主旋臂组成,而是在主旋臂间充满着次结构的非常复杂的旋涡星系的观点,刷新了人们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

  经过近20年的不断努力,紫金山天文台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未来,科技的进步将会驱使天文学家绘制出更完整的本地臂乃至整个银河系的图样,揭示我们邻近家园的全貌。

    来源: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10/20/node_11.html#content_983393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