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

南京分院8人在江苏青年科技创新“U35攀峰”活动中斩获荣誉

  近日,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江苏青年科技创新“U35攀峰”系列寻访活动落下帷幕。活动聚焦江苏省内35岁以下最具影响力和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旨在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U35攀峰“U35创新“U35探索奖”。“U35攀峰奖”面向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且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U35创新奖”面向科技创新领域有一定成果积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U35探索奖”面向具有一定成长潜力的在读博士、在站博士后。 

  本次活动共寻访产生了50名获评人选、48名提名人选。南京分院系统8名青年人才入选,其中:紫台林厚源获评“U35攀峰”人选紫台岳川南京地湖所周永强、南京古生物所曾晗获评“U35创新”人选苏州医工所柴华获评“U35探索”人选;南京地湖所宋春桥、苏州纳米所陈琪获评“U35攀峰”提名人选苏州医工所石富坤获评“U35创新”提名人选 

  林厚源是紫台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副主任,他勇于创新,与团队成员一起在国内率先开辟了空间碎片旋转运动研究新方向,对空间环境中的力矩建模和空间碎片旋转运动演化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直面挑战,在天宫一号再入大气任务、针对失效北斗G2卫星的空间碎片减缓技术验证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另辟蹊径,主持设计并建设了空间目标光学特性测量地面仿真实验系统。他放眼未来,与团队一起建设下一代空间碎片望远镜阵,为未来的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任务需求保驾护航。 

  岳川是紫台暗物质与空间天文研究部副研究员,他怀揣仰望星空的梦想,自博士研究生阶段加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科学团队,作为团队骨干参与了悟空号探测器模拟、在轨标定、物理事例重建等基础性科研工作,成功保障了悟空号的火眼金睛开启科学观测。他长期专注于悟空号科学数据分析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开发了悟空号迄今最精确的电子能量修正算法,为悟空号首批科学成果电子宇宙线能谱发挥了关键作用;主导完成了悟空号质子宇宙线能谱和氦核宇宙线能谱的精确测量工作,首次以高置信度发现质子和氦核在10TeV以上能区的能谱新结构,为揭示银河系内高能宇宙线起源问题迈出重要一步。 

  周永强南京地湖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副研究员锚定“双碳”目标,专注溶解性有机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美丽江苏建设迈向新境界。他扎根基础研究,集成光谱、稳定同位素及超高分辨率质谱等多种技术,构建了协同解析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组成的方法体系,揭秘有机碳归趋之迷,为湖库碳循环研究夯实基础。他坚持野外考察,穿越江河湖库摸清“碳家底”,连续三年开展青藏科考,累计掌握70多个高原湖泊、200多条河流的一手数据。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曾晗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员,从事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在他看来,地球上复杂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世界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前沿和难点,曾晗对复杂动物在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感到困惑和着迷,渴望填补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拼图上的巨大空白。为了解答这些科学问题,他负责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含第一作者Nature论文1篇,Science等自然指数期刊论文5篇),其中以“麒麟虾”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的关键缺失环节。曾担任Nat Commun、Sci Adv、PNAS等知名期刊审稿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有关科学发现入选DK百科等国内外科教图书杂志,科普作品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 

  柴华苏州医工所医学检验室博士研究生2017年加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攻读研究生,选择了电化学核酸检测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攻读博士研究生的5年内,她刻苦钻研,攻坚克难,作为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有效推动了相关项目的进展;开发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传感器,有望作为有利的工具服务于分子诊断行业及人类健康事业。截至目前,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其中Nature指数期刊论文7篇);同时,基于相关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等奖项。  

  宋春桥是南京地湖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在美国学成归国后进入南京地湖所。他坚持创新之路、勇攀科技高峰,拓新了地表水长时序高精度遥感监测方法,构建了多尺度湖泊-流域水文立体观测体系;阐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湖泊-冰冻圈-大气多圈层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影响,辨识了我国不同类型水体历史演变规律,诊断了全球干旱内流区水量急剧下降信号。近10年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包括一作/通讯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PNAS等权威SCI期刊50余篇,主编专著和论文专刊多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江苏省“双创计划” 创新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陈琪是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担任Chin. Chem. Lett.青年编委,TCL技术顾问等。长期从事新能源、新型显示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原位表征研究。迄今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4项。他自主研发的横截面工况探针显微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将新能源、新型显示和光电子等器件中包埋界面势垒的无损检测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不仅成功解析了器件未知工作机理,而且为龙头企业优化器件研发技术路线提供判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龙头企业合作项目等10余项。 

  石富坤是苏州医工所光与健康中心助理研究员,2020年从德国莱布尼茨等离子体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到苏州医工所工作。归国以来刻苦钻研、甘于奉献,与科研团队一起奋勇拼搏、攻克难关,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他积极开发肿瘤治疗和心脏电生理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在近年来被视为下一代消融技术的脉冲电场消融领域率先提出基于电学特性的术前规划和术中评估技术,开发多种新型等离子体技术,研发的等离子体设备已被郑州大学采用。截至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3篇,申请/授权专利和软著超过15项。主持经费超过200万,获得德国科研联合中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苏州市基础研究试点等项目的支持,并赢得2021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赢在苏州·创赢未来”第十四届苏州青年精英创业大赛三等奖。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