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南京分院系统两人分获江苏和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近日,2022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各有10名和2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紫金山天文台徐烨研究员、赣江创新研究院余运波研究员分别荣获此项荣誉称号。

  徐烨研究员扎根西部高原,坚守青海观测站十余载,长期从事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徐烨及其合作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精度天体测量的划时代突破,在银河系结构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徐烨领衔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开启了银河系结构研究的新高度,推动了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的进步,对银河系暗物质分布和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相关成果2011年被银河系研究权威Caswell评价为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2016年被《科学》杂志评论为“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太阳附近的旋臂结构”;2021年被《美国科学院院刊》刊文作为银河系旋臂结构的最新图景;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5年来“重大科学突破或重要科学进展”案例;“建立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新方法”作为天文类“鼓励探索、突出原创”唯一案例,入选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编制的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典型案例库。徐烨领衔完成的“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余运波研究员扎根赣南红色沃土,开展稀土资源的高质高效利用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了“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成果凝练,设计合成了高性能催化剂,相关研究成果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等合作开发了满足国六标准的柴油车尾气净化用技术产品,打通了国六“柴油机-自主控制系统-后处理核心技术-系统匹配集成”国产技术和产业化链条,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满足国六B法规要求,NOx和PM污染物排放较国五进一步削减77%和67%以上,在国产柴油车上实现了近30万台/套的规模化应用;承担赣州市揭榜挂帅项目“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用稀土基SCR催化剂量产技术研发与示范”,突破稀土基SCR催化剂高温劣化、硫中毒等技术难题。作为国内首批自主研发产品,可解决我国柴油车尾气后处理净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稀土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同时能有效降低柴油车二氧化碳排放,科技助力碳达峰。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