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中科院优秀党员南京天光所李正阳先进事迹

  李正阳,19875月出生,20126月入党,现为南京天光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工程师。李正阳同志时时注意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性观念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忠诚于党的科研事业,在科研工作实践中积极贯彻党的科研工作方针,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获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李正阳同志自2009年考入南京天光所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一直参与南极天文望远镜和台址监测仪器的研制,负责光学系统设计、调试和现场安装工作,二年级时因表现优秀被选拔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主持了国家海洋局极地战略合作基金“南极巡天望远镜镜面视宁度研究”项目,并参与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实现衍射极限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致力于解决极端台址天文望远镜研制建造的相关关键技术,在国际期刊和会议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三篇被SCI收录,两篇被EI收录。在科研工作中,李正阳认真谦虚,成绩优异,2012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年纪轻轻的他,还是中国自2007年启动南极天文科考以来天文界首批两次参加南极科考的两名科技工作者之一。 

  2011年,当时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李正阳因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身体条件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尽管他知道那是一条充满未知、艰辛与危险的征途,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中国南极天文科考的目的地是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在冰穹A开展天文研究对保障我国南极天文领域的权益,推进我国南极天文学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其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迄今国际上到达过冰穹A区域的人数未超过200人次,南极内陆队被誉为南极科考的特种部队。 

  科考途中李正阳克服了重重困难: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将近5000米的高海拔使得呼吸困难;征途常伴的暴风雪、白化天和冰裂隙随时威胁着生命安全;常人难以忍受的无休止的颠簸;两个多月不能洗澡,只能吃快速食品;严重的高原反应极易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这些对年轻的李正阳的身体和心理承受极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他咬着牙坚持下来,对工作对队员依然满腔热情。 

  28次南极科考内陆天文考察只有包括他在内的4名科技人员,在短短的20天内,李正阳等4名天文科考队员团结协作,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在时间短,任务重、现场情况异常复杂的情况下,终于成功安装我国首台可远程控制自动跟踪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和第二代自动高原国际天文观测站PLATO-A,并圆满完成了其他各项科考任务。AST3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设的“探路者”,在获得海量系外行星和超新星观测数据的同时,也为极端条件下望远镜镜的研制、观测和运行维护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国“十三五”南极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完成研制,成功安装在冰穹A”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李正阳以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拼命三郎的精神赢得了年长的科考队员们的高度认可。他的队友评价他:“特别能吃苦,气候极度寒冷,他长时间坚持室外工作,利用AST3-1检测视宁度时,因为要跟踪观测,他有时甚至整晚坚守岗位,第二天依然跟其他人一样干活;专业技术能力强,平时热爱学习,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术积累丰富,这一优势在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的关键时刻充分体现出来了,换一个人在时间那么短的情况下很难完成这么多任务;他富有人格魅力,乐于助人,科考队人员有限,负重任务很多,哪里有需要李正阳就出现在哪里,他还发挥专业特长边学习边摸索主动协助科考队机械师修复故障车辆,跟队友们建立了非常融洽互助的合作关系,这些对团结其他领域队员帮助完成天文科考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李正阳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的突出表现,2012年他被国家海洋局授予“中国南极科考优秀队员”荣誉称号。 

  2014年李正阳因为在前一次南极科考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组织的信任,被选派参加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再次远征南极内陆。20141118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船上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那一刻,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党员,李正阳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此次科考行程已经熟悉,充满危险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和睡觉时依然会因为高原缺氧被憋醒的情况已不再使他恐惧,但此次23天内陆科考是历次昆仑队科考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天文科考的任务也是历年来最繁重、最艰苦的一次。此次只有2名天文科考队员,李正阳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一个人承担了户外安装的所有工作。由于长期在室外,极强的紫外线晒得他的脸黝黑,局部脱皮,干裂疼痛;刺骨的寒风无情地带走他身体的温度;缺氧条件下,举步维艰,体能消耗巨大,他感觉异常疲惫,体重减轻了10公斤;长时间呼吸零下40℃的空气严重地刺激了他的身体,导致咳嗽不止,肺部经常像炸开了一样。但他依然不舍昼夜,忘我工作,累了困了,休息一会再接着干,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在爱国、爱党、求实、拼搏的南极精神激励下,李正阳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辱使命与队友再次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成功安装调试了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并对多台设备进行维护,为天文学家在南极进行前沿科学观测提供了有力的观测保障;并成功安装第二代15米高南极内陆自动气象站,为南极天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极内陆度夏科考周期在160天左右,每次离家都是近半年的时间,工作之余李正阳饱含对家人的思念,他说:“跟一岁半女儿视频的时候,女儿会亲手机屏幕,长时间的喊爸爸。但是想想很多老南极,数十年没在家过春节的,我肯定不是最苦的”。 

    李正阳的这种爱岗奉献,勇于拼搏,锐意创新,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和永远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有力的诠释了我们年轻一代从事科研工作的党员们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价值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员队伍中优秀新生力量朝气蓬勃的动人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